快乐每一天,自信每一天,充实每一天,感恩每一天
《成长,长成自己》:帮你解决成长路上的困惑
2016/1/29 10:28:26

    有一本流传甚广的图书绘本,名字叫《我不知道我是谁》,讲述了主人公达利B的故事。

    达利B是一只兔子,但它并不知道自己是一只兔子。所以它有很多烦恼,最烦恼的当然是不知道自己是谁,这使它总也拿不定主意该怎么生活,吃什么,玩什么,去哪里,都不太能确定。因为不知道自己是谁,达利B也很难了解别人,所以时常都在问:“你是谁?我是谁?”

    我曾经就是那只生活在人类世界的达利B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总是在追问:我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精神的还是物质的?蓝色性格还是红色性格?我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我更适合现实的职场风云,还是天生就属于超然于世的修行者?

    我渴望知道自己本来的模样,然后依据本性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我不希望努力了很久之后,却发现走了很远的路竟然不是对的那一条,不是我喜欢并擅长的,更加不是我天赋所在的领域,然后人到中年又再面临重新选择的压力。因为我根植于心的信念是,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类似于本原的那个东西,就像有些人生来就爱同性,而另一些人却只对异性感兴趣一样。人们只有走上更接近自我本性的路径,这条路才能走得顺利、平稳和愉悦,也更容易得到幸福。

    那时我刚刚进入心理咨询行业不久,正是把心理咨询师理想化的阶段,所以只要有机会就会拉住一个人,跟他讨论我的属性问题,但从来没有人给过我满意的答案。

    如今再回想起来,这样的结果一点也不出人意料。

    因为“我是谁”这个问题,无法向外求,也求不来。想要认识自己,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向内探索,自我追寻,并且还要持续不断地这样做,直至与自己的内心近到紧密相连。

    这么多年过去,我确实对自己有了更多的认识,感觉也与自己更贴近,更能听到内心深处的声音。比如当我想要知道某个问题的答案,当天晚上潜意识就会以梦的形式来告诉我,或者当我在独处时以顿悟的方式跑出来。

    所以可想而知,如今我已经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这条路和职场风云的关系不太紧密,但并没有完全脱离;它好像与“修行者”有点相像,却一点也没有超然于世。相反,这条路的基础深深地扎根于人世间。我很享受于这样的状态。

    在寻找自己的过程中,我发现当年的自己之所以被困住,是因为我常常依照外在的标准去做选择,而忽略自己的感觉。在面临选择时,过多地去问别人,却很少来问自己。人要走什么样的路才能得到幸福?其实答案那么简单:走喜欢的路,走那条能得到愉悦和成就感的路,走那条感觉轻松舒适的路。

    就是所谓的“跟着感觉走”啊!

    很多人都和当年的我一样,害怕跟着感觉走,因为他们无法信任自己的感觉,更无法驾驭自己的感觉。也正是因为这样,让我们距离自己越来越远,远到不知道自己是谁,看不清自己的样子,更听不到自己的声音。以致迷茫地徘徊在生活的街口,始终都不能迈出坚实的脚步。

    我现在知道了,其实我想做什么样的人——感性抑或理性,精神抑或物质——就能做什么样的人,这完全视乎我的选择。但是,做什么样的人能让我感到幸福和满足,感到愉悦和自由,就必须要去问我的心,换句话说,是问问我的感觉。

    所以,感觉是很重要的东西,是值得我们尽力去探究的东西。

    你离自己有多远?


    ■ 被冻结的身与心 

    猎食动物为了保护自己免受病毒侵扰,即便很饥饿,也尽量不吃已经死去多时的猎物。所以小动物如果遇到危险,且自知无法逃脱时,就会用装死的方式避难。体型越小,攻击性越弱的动物,就越擅长装死。

    装死的时候,小动物们会把身体僵硬起来,心跳减缓,血流变慢,直挺挺地倒在地上一动也不动,时间可以持续几分钟至几小时不等。有些动物——比如蛇——甚至还能逼真地张着嘴巴,释放恶臭的气味出来,让敌人相信它确实是一具尸体,而不是可以奔跑的活物。

    有趣的是,待危险解除,装死的动物们并不是缓缓地苏醒过来,而是快速而强烈地动几下,有些甚至是猛烈地朝前奔跑几步,然后才会若无其事地继续踱步或觅食。

    装死动物的苏醒方式之所以这么特别,是因为当危险来临,动物们势必要调动起全身的能量去应对(所以装死对动物的健康是有伤害的)。装死时身体进入休眠状态,使得对危险的恐惧感深深地印记在身体里。待到苏醒时,它们需要先将那些恐惧感释放出去,然后再恢复日常的生活。

    人类对危险的处理方式,与动物有相似之处。并且越年幼的人,就越会采用“装死”的方式保护自己。

    当一个人遭遇创伤事件,同时觉得难以处理事件带给自己的创伤感时,他就会让一部分的自己休眠,比如彻底对那件事失忆,或者谈起那件事时没什么感觉,或者把那件事改编成另外的可以接受的形式。创伤事件发生时,当事者的年龄越小,就越可能这样做,这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这样对伤口草草包扎过后,表面看来人们的生活又能继续前行,就像装死的小动物在危险解除后,又能苏醒过来那样。可是,人类解放双手直立行走以后,就开始有了思想,思想带给人类很多好处,却也带来一些弊端。弊端之一就是人类逐渐丧失诸多本能,比如从假死状态中苏醒过来的人,不能像动物那样自然地回到身体的感觉,以释放滞留在体内的情绪能量,让生活继续前行。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给小西瓜扎上一根牙签后,小西瓜会继续长大,只不过长大后的西瓜无法像其他西瓜那样保持圆形,它的身上会有一块凹下去的硬块。但如果小西瓜身上的牙签太多,它就可能会凋谢,无法继续长成可以食用的西瓜。

    人的成长和小西瓜有些类似。

    创伤事件就像牙签一样扎在人的身上,疼痛感会激起强大的情绪能量,因为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能量,也为了自我保护,人们就会麻木自己,自我冻结,让自己的一部分失去感觉(死去)。然而这些情绪一旦升起,如果不经过疏导是不可能自行消失的,那么身体就会将它们藏匿在某个角落里。这个身体角落因包裹情绪而不得不僵硬起来,让人们无法再感受到这部分的存在。这也是有些癌症病人,直至晚期才能感受到身体不适的真正原因。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高达78%的病症是情绪不良导致的。

    但这样的情况,并不会让人停止生长,因为人体的其他部分是良好的,就像被扎了牙签的西瓜也能够继续生长一样。只不过,创伤事件发生时,人们的年龄越小,包裹情绪的角落就越大,身体僵硬的部分就越多,人们无法感受到的身体感觉也会越多,这会导致心理和身体出现问题。此外,创伤发生得太多,人也会像被扎了太多牙签的小西瓜一样,无法继续长大,所以才有了各种严重的心理和精神疾病,才有了自杀、自伤等严重的自我伤害行为。

    如果我们没有很好地处理因创伤而来的情绪感受,它们就会被冻结在身体里。情绪能量越大,被冻结的身体区域就越大,冻结的时间越长,我们感知自己的能力就越弱,和自己内心的距离就越远,内在里的无力感就越大。

    ■ 无视身体的呐喊 

    得知丈夫出轨之后,小玉患上各种复杂的妇科病,但顽疾却始终久治不愈。她一边苦苦哀求丈夫不要离开家,一边奔波在各大医院妇科门诊,整个人疲惫不堪。

    当我暗示小玉,迁延不愈的病症有可能是一种自我攻击,而她哀求丈夫不要离开家的行为,可能并不是她的本意,这里面有很深的动力在,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看清楚她的婚姻是怎么了。急于得到解决方案的小玉认为,这是以创收为导向的观点,她愤怒地离开了咨询室。

    但是到了下一次咨询的时间,小玉又准时出现,一坐下来就用很快的语速,谈起丈夫最近几天的种种行踪,就像上周我们的讨论从未发生一样。我只是看着她,什么也不说。过了一会儿,小玉也不说话了。

    两个人在咨询室里沉默了许久,她忽然说:我确实对我的婚姻很失望,我对他充满愤怒。

    好吧,我必须承认,这个故事的水分很大。

    真实的版本是,小玉中断了咨询,她开始奔波于各大医院之间,因为她坚信,只要妇科病好了,能够继续和丈夫滚床单,就能把丈夫留在婚姻里了。

等再一次见到小玉,已经是四年后,彼时她已经和丈夫离婚了。这一次,是因为与新男友的关系而来。小玉告诉我,她那时候很想离婚,却非常害怕离婚,对丈夫充满愤怒,却刻意讨好他。当他们办理了离婚手续,迁延好几年的妇科病很快就彻底痊愈,她才意识到这病症的意义。妇科病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愤怒,对婚姻的失望和对性的不洁感。同时这个不容易痊愈的疾病,帮助她远离丈夫的身体,也大大转移了她内心的痛苦感,在她一次次见妇科医生诉说病情之时,也缓解了她遭遇心理打击时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心理和情绪的问题会引发身体的疾病,或者反过来说,身体疾病往往是心理和情绪的代言。在这个方面来说,小玉的故事很典型。

    由于中国文化对“自我”的压制,人们往往不能顺畅地感受到自己的感受,更加无法用语言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情绪能量积聚在身体里,让身体的感觉无法流动,当身体里僵硬的部分越来越多,疾病就会呈现出来。事实上,这时候疾病往往都不是生理性的,而是心理性的。

    中国人很容易弭患的疾病是:胃肠疾病和身体疼痛。

    胃,被认为是承载感觉不太好的情绪的器官,我对这方面有很深刻的体会。每当我感觉不太好,比如内疚、生气、哀伤等,我就会感到胃里像是被塞进一块木橛子,顶得难受。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当内心痛苦时,胃里就会难受,感觉没有食欲。也有相关研究表明,当一个人连续哭泣三十分钟以上,胃的蠕动就会变慢,从而导致消化不良等疾病。就在我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有一天与我的先生聊天,他还提及当年我们谈恋爱时,我几乎每个月都要有几天消化不良,“那时你的肚子总是咕噜咕噜响,像打闷雷。怎么这几年就没有了呢?”他说。

    至于疼痛感,那往往来自愤怒和悲伤的感觉。痛风病人,往往就是愤怒或悲伤太多。

    我自己也有值得分享的经历。七八年前,我每次感冒的症状都是周身疼痛,尤其是头痛欲裂,连带整张脸都是酸疼酸疼的,眼睛难受得简直要掉下来的感觉,所以那时我一感冒就只能卧床休息,根本无法正常工作。后来当我开始进入心理咨询行业,不断地自我探索和成长,疏通了很多情结,近两年来,感冒时可说几乎没有了症状,只是会感到鼻子有些堵塞,多喝几杯水,也就好了。

    可是大部分中国人,都不会认识到身体疾病与内心感觉之间的关系,感到身体不适时,只一味地到医院打针吃药,却不会去追问一下自己的内心:我这里不舒服,到底发生了什么?

    谈到身体病症与心理状态之间的联系,就不能不谈到美国的心理治疗师露易丝•海。

    她的一生可以用传奇来形容:一岁半时父母离异,她跟着母亲与个性残暴的继父一起生活;五岁时,她被邻居的一个酒鬼强奸;读书时,自卑的她常被同学取笑;在青春期阶段,她频繁地被性骚扰;十六岁,她生下一个孩子,由于无力抚养而送人;后来她开始时装模特的职业,并嫁给了一个富商,可是却在婚后第十四年惨遭抛弃;她在修复自己心灵创伤的路上,开始了心理治疗师之路,出版了广受欢迎的图书;可是此时生活再次向她发出挑战:癌症袭击了她;露易丝用了三种方法使自己的癌症彻底被治愈:调整饮食、改变行为和习惯,以及心理治疗。

    露易丝成年后的一系列经历,无论未婚先孕,还是婚姻关系终止,抑或弭患癌症,都与她苦难的童年经历,以及由那些经历而来的情绪能量脱不开干系。1984年,露易丝出版了她的代表作之一《生命的重建》,在这本书里,她详细罗列了经过长期研究发现的生理疾病与心理、思想和精神的关系。

    露易丝认为,如果皮肤表面长了溃疡脓疮,那么人们也许觉得感情被伤害,被轻蔑或仇恨的情绪所刺伤;如果弭患关节炎,则可能人们感到生命很苦涩,缺乏爱,有憎恨的情绪;如果小孩子尿床,很可能是因为害怕父母,尤其是害怕父亲,等等。

    事实上露易丝的观点并不新鲜。

    西方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想法可以影响内心的感觉。同时我们的中医也认为人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即身体的生理状态与人的心理状态、精神状态是一体的,三者互相促进,彼此影响。

    两者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身体疾病会导致心理、精神和思想上的痛苦感;那么反之,心理、精神和思想如果出现偏差,也是可以导致身体生病的。

    以下是常见的身体症状与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

    (1)感冒意味着你该休息了,或者你这段时间感到缺乏关心。

    (2)腿或者脚受伤,也许你不想行走了,或者你感觉走不动了,或者你觉得自己累了需要休息。

    (3)头疼。你可能太紧张了,还可能感到无力无助,没有安全感。

    (4)口腔溃疡。压力太大,或者焦虑,或者没有安全感,或者有一些没有说出口的话。

    (5)眼睛不舒服,近视。有一些东西让你不想看。

    (6)耳聋,重听。你不想听到别人的话,或者有声音、消息是你不愿意知道的。

    (7)癌症。身体里积压了太多负性的情绪能量,比如恐惧、愤怒、悲伤等等。

    (8)月经不调、乳腺增生。情绪波动太大,或者有一些感觉不好的情绪淤积在身体里。

    (9)消化不良。有一些东西让你觉得无法消化,可能是事件、情绪、人。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人弭患高血压、糖尿病和癌症,人们往往将这些疾病归因于环境污染、生活压力和饮食习惯。

    这些外部因素固然是存在的,也对疾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长期被人们忽视的另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是:较少关注身体和心灵,过多地沉溺于想法和欲望。当一个人长时间处于身体、心理、思想和精神的分离状态,那么他将耗费过多的能量用于处理内在的自我纠缠,因而导致身体抵抗力的下降,那么疾病就会很容易找上门来。

    露易丝的观点意味着,我们要尝试从关注身体疾病,转变为疾病所要向我们传达的信号;要尝试从着眼于去除疾病,转变为着眼于调适整个自我的系统;还要把对疾病的恐惧和排斥,转变为对疾病的关注和接纳。

    总之,“自我成长”,这个词进入公众视野已经很多年,人们对它早已不陌生。事实上已经有很多人接纳了它的含义,并开始积极地去成长自己,以便获得更好的生活。可是,由于资讯的泛滥和个人理解力的有限,就会造成有些人走入了成长的误区,从而距离真正的自己越来越远。

    正确的做法,是先在内心里确认自己的现状,接纳并处理沮丧的情绪。然后再行动起来去改变自己,用新的模式与环境互动。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积极思维,每天对自己喊口号来激励自己。

     书名:成长,长成自己

            者:肖雪萍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7

    作者简介:

    肖雪萍

    资深心理咨询师,擅长婚恋家庭和自我成长心理咨询,著有《结婚后,爱情怎么办》、《滚床单心理学》。中央广播电台特邀心理专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新浪情感名博,时尚网情感专栏作家。曾被凤凰网、《中国青年报》、《时尚健康》、《北京晚报》、《新快报》等权威媒体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