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每一天,自信每一天,充实每一天,感恩每一天
《活着》——告诉你到底为何而活
2017/2/16 16:13:16

翻阅《活着》,让人尤感滞重,主人公福贵年轻时是一个百无一用的地主少爷,赌博输光祖业后就从此一蹶不起,厄运频频。先是父亲气急攻心从粪缸上掉下来摔死,母亲病死,接着儿子有庆被医院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致死,妻子家珍病死,女婿二喜做工遇难横死,外孙苦根吃豆子被撑死。福贵经历了一重又一重猝不及防的苦难,生命里难得的温情总是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从地主变成贫民,被国民党抓壮丁,土改,大跃进,文革,分田到户,最后看着一个个亲人相继离他而去,到晚年,年迈孤苦的福贵与一头通人性的老牛相依为命……福贵一生的苦难让福贵懂得了担当,学会了忍受,他以极强的承受能力,平静接受苦难的命运,甚至是忍受苦难的命运,他坚强地活下来了。

在这本书中,可能说的最多的就是死亡这个词了,可是却给这本书命名为《活着》,在感到诧异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一种对命运的嘲讽。我们说人生三大不幸: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一般人往往在经历其中一个的时候,就会觉得难以忍受,而我们的主角富贵把人生三大不幸全部经历了,当他的亲人一个一个的离去,当他好不容易从一个坏人变成一个好人,当他好不容易学会珍惜幸福,当他好不容易从苦难中品尝到幸福,可是到最后,只剩下一头老牛陪伴在他的身边,他身边的所有人都死去了,可是他仍然活着。

如果问惩罚一个人最残忍的方式是什么的话,我觉得让他珍惜的人一个一个的死去。可是这种经历如果放在福贵身上说是让他为了年轻时候的纨绔不懂事付出代价的话,那这种代价也太大了。所以我们只能说作者用福贵这样悲惨的一生辐射出了在19401980这个时间段内,这段动荡的日子里,中国农民的一段血泪史。他象征了中国整个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而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们也能一直体会到底层人民的忍受能力,这种忍耐伴随着沉重的压力,也让更多的人认为只要能够活着便什么都可以忍受,也应了那句老话“好死不如赖活”。我无法去体会那个年代的艰难跟隐忍,也无法透彻分析那个时代的精神意义。我只能透过作者的文字去感受那个时代带给老百姓的灾难,从年长的外婆那里证实那段灰色的回忆。

我们不得不说余华是一个残忍的作者,他让我们再开始的时候对作为少爷的福贵恨得咬牙切齿,却又在他做出那么多荒诞不堪的事情后让他破产让他经历父亲的死。这是坏人应得的报应,可是我们后来也清楚了福贵的人生在贫穷中得到一个质的变化,他从过去的坏人变成了一个好人,他开始明白家的意义,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他被抓走当了壮丁;再如他会写有庆得到长跑的第一名,福贵给有庆买了小羊,让凤霞嫁给了一个好人并且怀了小孩,他让我们在福贵艰苦的生活中觉得日子变得好起来了,变成那段不灭的“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可是这些美好的让人充满希望的东西总是转瞬即逝,余华让我们在难得温情的时刻之后,让这些充满生机的角色迅速的死去,而他们的死在除了离开人世的悲剧以外,也把社会的生活的悲剧加在了上面。比如说福贵的儿子有庆的死,他为了给县长夫人献血冲在前面,却在到达时因为不守纪律被训斥,并让他到最后一个献血,可是直到检验他的血型,才知道只有他的血型跟县长夫人相配,为了能救活县长夫人,竟然让有庆因为抽血过多而死去。我们不得不说这样的死亡荒谬而可悲,也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跟反思这个社会的实质。

我无法说出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给福贵的一生带来了多大的影响,可是我们至少能够说出这个时代背景推动着悲剧的发展,我们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可以看到这本书里作者谴责的社会阴暗面,但是这些并不是余华讲这个故事给我们的主要目的。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看到年轻人说因为一些小的挫折觉得生活如此艰难,觉得生不如死,可是看完余华的故事,我觉得我们没有任何的理由去说生活的痛苦,因为我们没有资格。我看过的很多书很多诗歌的作者都是经历了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伤痛,他们曾经觉得困惑迷茫觉得死亡解脱,可是他们的作品他们的谈话总是充满阳光充满正能量,从那个时候我就在想,是不是只有真正的经历了一些苦难才能够真正成长,才能够明白生存的意义,才能够笑着说一切都好。就像这本书的福贵在最后,淡然冷静的说着自己的故事,就好像这并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样,我想这也就是余华要表达的“坚忍是活着的力量”。

在余华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更多的苦难跟死亡,自古以来写英雄的不计其数,可是在余华的作品中我们更多看到是麻木的冷漠的困苦的平凡人,对他们的描写也是具有独特的风格,比如在埋葬儿子时“有庆躺在坑里,越看越小,不像是活了十三年,倒像是家珍才把他生出来。我用手把土盖上去,把小石子都捡出来,我怕石子硌得他身体疼。”“那天雪下得特别大,凤霞死后躺到了那间小屋子里……我站在雪地里听见二喜在里面一遍遍叫着凤霞,心里疼得蹲在地上。”这样的句子平平淡淡,但是又句句让人觉得残忍又悲伤。他把死亡赤裸的直截了当的展现在人的面前。

“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我想这能客观的说出余华想要写的故事是怎样的,也能够让我体会到这本书里说的“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