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建设创新浙建,在服务创新国企、创新浙江建设大局中主动作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以来,集团深入实施“创新浙建”专项行动,持续凝聚创新合力,发挥行业创新主力军作用,推动建筑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升级,为建筑业未来发展蓄势赋能。
打造行业创新标杆
作为“创新浙建”战略核心载体,集团未来建造中心致力于打造建筑行业创新策源地与科技转型标杆。中心构建了“研发—中试—孵化—产业”全链条创新生态,形成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闭环体系,加速技术落地与产业升级。自开放以来,累计接待政府、高校、企业等考察团超百场、超千人,成为展示集团建造实力的“金名片”。
激活创新“智造”引擎
3月,集团成功入选国家发改委第31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名单,是浙江省内唯一获此资质的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企业。围绕“1+1+1+N”创新体系,集团构建了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涵盖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浙江省重点实验室等在内的34家省级科研平台。目前,在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5项(首次承担建筑领域外的“智能机器人”专项课题),省“尖兵”“领雁”项目12项。《智能建造的数字信息化集成技术》与《装配式斜向支撑双拼式组合技术》等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
构建“浙建+”生态联盟
今年以来,集团举行了“浙建智造·引领未来”2025科技发展大会,召开了转型升级发展大会,并发布“浙建·好房子”科研成果、《集团转型升级项目激励政策》及5个新赛道,与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深度科研合作关系。在产业孵化方面,完成产业基金组建并投入运行,投资额达4000万元。联合省经信厅、西湖区经信局等举办产业项目大赛,加速实现从传统施工企业向“科技+产业”双轮驱动的整体跃升。
筑牢数字化基石
集团密集召开29次数据治理专项会议,编制《“业财税资”一张报表数据治理专项方案》,梳理超2万个项目信息及状态,构建“业财税资”一体化数据中台。已实现项目管理系统、财务系统等四大核心系统数据贯通,支持142个指标字段100%自动采集及分层级穿透式管理。通过DeepSeek私有化部署,推进智能问答助手与成本大模型建设。
加速成果转化应用
集团始终坚持自主科技创新,将其视为制胜未来的关键,累计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40项,拥有国家级和省级工法185项、发明专利283项,主编或参编国家和省级行业规范标准139项。集团着力推动“科技+产业”双轮驱动转型,通过遴选核心技术与专利,强化重大项目技术支持,形成多个创新创效优秀案例,已实现直接/间接经济效益超3950万元。
从蓝图直达工地
为抢占新赛道,集团成立省内首家专注建筑机器人应用的浙建智造工程公司。依托集团全产业链优势,聚焦建筑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研发与应用,形成可复制的“机器人+BIM+数字化”作业模式。目前,智能升降机、地面整平、焊接机器人等35项自动化设备已在工程现场应用,公司成功获评浙江省智能建造试点企业。集团联合中国建研院研发集成BIM、物联网等技术的智能建造数字化平台,建立“一机一档”机器人实名制大数据库,为行业提供可借鉴推广的数字资产。
驱动产业升级加速度
集团构建“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协同机制,加速实验室成果(论文、专利、标准)向现场工艺、产品和生产力转化。联合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温州大学等共建联合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及建筑领域创新联合体,输出转型升级“浙建方案”,首批三大省级重点实验室同步挂牌。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破解“人才结构单一”困局——实施“科技副总”“产业教授”双聘制,已引进4名高校教授担任“科技副总”(直接负责技术路线与产业化决策),集团3名领军人才被高校聘为“产业教授”,形成“企业出题、高校解题、现场验题”机制,构建内外协同的“创新人才库”。 依托浙建工匠学校,采用“理论教学+项目实战”模式,建立分级分类技能人才培训体系,锻造结构合理、素能过硬的产业工人队伍。发挥未来建造中心科创资源集聚区价值,构建“开放共享、合作共赢”技术社区生态,建立常态化跨领域对话机制,定期举办学术沙龙与产学研论坛,促进“工程实践+前沿科技”知识双向提升。
下一步,集团将深耕智能建造与数字化转型,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并加速成果转化,扩大“浙建+”生态联盟影响力,夯实数据治理与人才基础,持续激发创新动能,为打造创新浙建、助力创新浙江建设提供核心驱动力,勇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国企排头兵。